[陇文化]为传承人立传要有备而来
本篇文章1615字,读完约4分钟
从2002年开始,我帮助文化部起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近几年出版的几部专著也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所以,第一师范大学出版社编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历史系列》,我欣然接受,轻松搞定。
这个系列的书从面试培训到排版付梓,历时3年。如果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有几条不成熟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别人。
首先,要想传承人的口述史,就要提前系统地学习。作为系列的组织者,主编必须明白挖掘了哪些“点”,这对于揭示传承人的成长历程是最重要的;哪些“点”最能彰显核心技能;哪些“点”对揭示非遗传遗传规律最重要。然后根据自己的系统研究,专门为传承人写一个访谈提纲,保证每一个细节都不遗漏,每一本书都是用同样的范式写的——比如每一段口述历史,除了扉页上附的“项目与艺术家简介”之外,都会由完全相同的章节脉络组成。这几章包括“项目开发”、“学徒制”、“传统工艺”、“表演主题”、“艺术技巧”、“大师谈艺术”、“谈国宝”等七个部分,基本涵盖了每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传承人的学习过程、这种技巧的工艺流程、表演主题、技术技巧,以及大师本人或周围其他人对这种艺术的看法和理解。
其次,为了继承口述历史,选择系列选题的起点非常重要。凡事都需要一个突破点,要从战略战术的角度先规划好做什么,再做什么。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我们选择了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系列起点。原因很简单:工艺美术成品丰富精美,工艺流程完整系统,技艺精湛,学习生涯有趣,这些都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片轻松表达出来。相反,民间文学、中医等遗产项目,是很难通过口述历史呈现的。
如果我们想传承人类的口述历史,对采访者进行科学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统一的训练,采访者才能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透彻理解主编意图的基础上,找出自己采访的重点和难点,找出自己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才能把读者带入自己设定的故事中,让大国工匠通过自己的笔进入读者的内心世界。对于面试官,我们提出了专业的面试要求。为了让面试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要求所有面试官在实地考察前,通过网络查询所有关于相关项目及其传承人传承情况的网络信息;通过已经出版的各种内部书籍,查询相关项目及其传承人的所有内部文件;通过阅读展会等网站,可以找到所有相关项目的官方出版物及其传承人。面试前,要了解回答者。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还可以提出越来越多的技术问题,赢得传承人的信任。我们也会告诫面试官,这些材料只是面试的线索,无论如何都不能代替自己的面试,更不能把这些文字直接写进继承者的面试文本里。也就是说,只要传承人在采访中没有说出来,即使书上有人提到,也不能把这些前人的成果融入到自己的口述历史文本中,这是我们做口述历史非遗传传承的底线。
想要做好传承人口述历史,就必须对自己收集传承人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同于大多数传承人口述历史采访的要求,在“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历史系列”的开篇,我们提出了该系列将实现的五大目标:一是提交整个调查过程中所有录音录像的电子副本,为相关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据库”提供大量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实地调查资料;第二,提交考察期间拍摄的所有专业级别照片,为北京每一位市级以上传承人保留下一段珍贵的人生回忆和技术点评。这几千小时的视听资料,应该算是这次调查最大的收获;三是提交调查现场的所有笔录。这个抄本看似不重要,但实际上可能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中,采访者提交的最早、最完整的一套第一手实地调查笔记;四是将每次考察后整理的阶段性电子文档提交,向中国学术界投稿涉及近2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四五十部口述历史回忆录;第五,通过传承人口述历史的编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历史的编写,培养一批善于学习、年轻力壮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标题:[陇文化]为传承人立传要有备而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