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古代皇宫建筑配有“御医” 拔除荒草也要选吉日
本篇文章2951字,读完约7分钟
相传尧舜时代,有一位名叫“齐”的能工巧匠,担任“学徒”的职务,不仅擅长制作弓、雷、凿等器物,还发明了画圆、画方的工具和标准,用绳子和墨汁测量直线度,为工匠们提供了一个标准,为建造和修理房屋提供了方便。
此后,商周建立了“司空 ”,秦国建立了“左师少府”来修复皇宫。韩继承了秦制,但稍作调整,改为“为师”,而不是“为师”,之后一直沿用“为师”的称谓,直到明朝。到了明朝,工商部设立了修训司,负责宫殿的修建和修缮。许多技艺高超的工匠聚集在这里,如建造故宫的木匠郐翔、设计紫禁城的建筑师蔡新和因在紫禁城建造中的功绩而被提升为工商部侍郎的砖家杨青。
到了清代,制度略有不同。虽然工业部和内务厅略有交叉,但职责分明。一般首都、寺庙、政府机关由工业部管辖,故宫等宫殿、皇家园林建筑及修缮由内政部建设司管辖。也就是说,清代内务府的建设司是宫廷建筑的“御医”。《盗墓笔记》中经常提到的“雷式”、“古方六”一家,都是古代的“名医”。
光绪的《清皇书》有这样一段记载:建部“负责宫禁修,领六库三作令”。每年皇帝从内务府首席大臣中派一员管理建部,又称职年大臣。建造师有两个阆中,八个员外郎,一个校长,一个委托校长处理各种建设事务。
故宫建筑的御医诊断过程基本如下:首先对建筑本身进行检查,有问题就进行修复,没有问题就“美化补”故宫建筑。当然,有时候也要在紧急情况下处理故宫建筑,对建筑进行“大手术”。
审问
拔杂草的时候挑个好日子
关于故宫的“健康”,这位“神医”的基本态度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以修缮是有规律的,基本上三年左右修一次,以保持建筑完好。每五年更换一次揭瓦檐和椽子。大中型建筑的修缮,如新建宫殿,或拆修后新建宫殿,基本上每10年整修一次。这是对故宫的大规模“体检”。
建设部负责故宫的修缮,也定期对故宫的建筑进行“体检”。
特别重要宫殿的定期“体检”更为严格。比如故宫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包和殿),即使每年入秋之后,秦也要选择一个吉日,公司才能派工匠来处理。
“体检”中遇到的问题会及时处理。故宫的建筑主要是木制的,经常漏水。而且装饰壁画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影响美观。以慈宁宫为例,在内务府的纪念馆里,经常可以看到“内务府总经理办公室施工部呈上慈宁宫待修渗漏清单等。”,“内务府总经理办公室呈上慈宁宫新泄漏清单等。还有油饰裂纹”,还有“宫内各种漏缝处打银补折”等。1958年7月25日,陈冰《内务部总经理室门槛架油饰新漏爆清单》粗略记录了慈宁宫的“体检报告”:经核实,发现慈宁宫有多处新漏,门槛架油饰爆裂,慈宁宫后厅中脊有漏,西尖间后坡有漏,西厅门槛架油饰爆裂。
“体检”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处理。如果没有问题,还能给故宫建筑“美与美”。但并不是所有的宫殿都有这样的待遇,这取决于宫殿的作用,谁住在宫殿里,最重要的是皇帝。
美丽的慈宁宫“整容”非常任性
慈宁宫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历时两年。顺治皇帝在位期间,他重建了它,并把它送给了他的母亲孝庄皇太后。王太后萧庄病逝后的一段时间,慈宁宫成了举行仪式的场所,而不是供后妃使用。
本来这里的东西,慈宁宫的功能是可以确定的,但是乾隆皇帝升任的时候就变了。甘龙是一个有创造力的皇帝,最重要的是他很孝顺!于是他为慈宁宫做了大规模的“美容”甚至“整容”。
乾隆时期,慈宁宫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缮和重建,成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但是乾隆为什么要对慈宁宫做这么多呢?原来慈宁宫的主人是乾隆的生母,重庆皇后(宫中后妃中的甄嬛)!不得不说,乾隆是个孝子。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乾隆在江南游历,基本上都是带着自己的母亲。
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即位。为了更好地纪念他的母亲重庆太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复慈宁宫,建造寿康宫。之后,在“甄嬛”60、70、80岁生日,乾隆不惜重金修缮慈宁宫,举行盛大庆典。在生日仪式上,除了定期的庆祝,乾隆还会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捧着一杯酒跳舞庆祝太后。自古以来,皇帝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相爱的恐怕不多。
乾隆四十二年,皇太后去世后,乾隆很难过。每年,他都去寿康宫烧香、朝贡、缅怀母亲。慈宁宫也以自己的主人而闻名。
无论是庆祝太后生日,还是修缮慈宁宫,都体现了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此后,嘉庆多次修缮乾隆官邸宁寿宫,反映的内容是一致的。
当然,乾隆修慈宁宫是因为慈宁宫是他母亲的卧室,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乾隆是个“园林控”。乾隆喜欢修宫殿。他不仅喜欢修理宫殿,还喜欢建造花园和宫殿。所以在古代,故宫建筑修不修,就看皇帝的想法了。
比如嘉靖修奉先寺,只是因为宫旧!嘉靖皇帝决定在修建新祠堂的同时,修复看起来有些陈旧的奉先寺。他对侍郎、颜说:“奉贤堂太旧了,我要换新的”,大致意思是奉贤堂用了太多年了一点,有点旧了,我不喜欢,所以决定修一修,顺便给它“美颜”。皇帝任性!
外科火灾是最大的噩梦
除了故宫建筑的例行“体检”,或者按照皇帝的个人想法修缮宫殿外,还有一种因天灾人祸而不得不修缮建筑的情况。这种维修通常意味着对建筑物的“重大操作”。就故宫而言,火是最大的噩梦。
以干青宫为例。干青宫曾是明朝14位皇帝和清朝顺治、康熙两位皇帝的寝宫。也是生活在王朝中的皇帝们听政、召见大臣、举行科举仪式、会见外国使节、检阅皇位的地方。它有着非凡的政治地位。然而,历史上干青宫是在明朝三次(永乐二十年,即1422年;郑德九年,即1514年;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毁于火。清朝虽然只有一场大火,但还是损失惨重。
对于具有重要政治地位的干青宫来说,修复和重建只能是唯一的选择。
据史料记载,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干青宫起火,干青宫、交泰殿、弘德殿、昭仁殿都沦为废墟。是乾隆皇帝的,极其苦恼,打算修复。
同样,奉天寺也有这样的经历。奉天寺,明代又称内太寺,在四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仪式。每次皇帝死了,皇帝就结婚,登基,过生日等等。另外,每次皇帝生孩子,王子加冕,公主出嫁等等。,他还需要在地位非常高的奉天寺行礼。
然而,它经历了多次火灾,不得不再次修复。奉天寺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底(1420年),十九年(1421年)四月失火。五年(1440年)重建,六年(1441年)完成。然而万历二十五年又遭劫难,四十三年重修,天启七年竣工。
清朝以后,顺治两年修故宫,改名太和殿。康熙帝八年重修太和殿,十八年受灾,三十四年重修太和殿,三十七年重修(今太和殿),三十年大修。
火灾是对故宫的灾难性伤害,所以防火一直是故宫建筑保护的永恒主题。故宫的树很少,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刺客的藏身之处,另一方面是为了防火。所以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故宫能这么好的展现在我们眼前,是一种福气。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的保护和修缮一直在进行。建国60年来,北京的古建筑大修了两三次。一般的古建筑要二三十年大修一次,故宫这样的宫殿建筑要五十年左右大修一次,而一般的保护性维修往往是进行的。只有这样,古建筑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
文/颜
参考材料
《史料寻刊》军部杂:嘉庆二年干青宫火灾案
《故宫史》由鄂尔泰、张主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
“在宫中的漏处玩银补之类的”
内务部本部门槛框油饰新漏爆清单。
潘:《清代内务府案例及内容介绍》(历史档案,2005年第2期)
标题:[陇文化]古代皇宫建筑配有“御医” 拔除荒草也要选吉日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