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甘肃经济信息网”,在这里您可以浏览到甘肃省12个市以及2个自治区最近发生的大小事, 是世界了解甘肃的最好窗口。

主页 > 新闻中心 >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来源:甘肃经济信息网作者:濯昊更新时间:2020-12-15 14:56:02 阅读:

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开展,今年是国务院确立“文化遗产日”的第十年。目前,中国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项目1372项,各省公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042项。随着保护工作的逐步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突出。不久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CPPCC)举行了两周一次的协商论坛,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和意见。在此之前,CPPCC议员一直透过建议等,呼吁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今年以来,就有100多项提案为此提出了建议。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仍面临消亡的危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不断传承的民族文化基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提案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明显改善,但城市历史遗产和传统村落遭到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消亡的危险。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化厅副厅长蒋刚杰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民族文化传统正在迅速消失,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形势。虽然近年来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大幅增加,但大多数市县财政困难,无力投资,大多数县没有专门的非遗留工作机构,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保护工作仍然十分困难。

“有些地方打着“保护非遗”的招牌来敛财,出现了重申报轻传承、再利用轻管理、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佑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脱节。然而,观念落后、机制不完善、人才匮乏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进一步发展。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冯骥才说,非遗产保护不到位。一方面,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许多人仍然不知道中国的相关法律,甚至不知道《文物保护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存在。

“很多政府管理者不知道哪些是遗产,哪些是不可移动的,不可改变的,不能买卖的,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冯骥才建议,地方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学习贯彻《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树立法律保护的观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高培芬表示,中国没有国家级永久性非遗产主题博物馆,也不能保证公众可以随时进入博物馆系统,生动地了解非遗产知识。她建议建立一个国家非遗产博物馆,通过不同主题的策展和不定期的实物、文件、视频和数字形式的现场展览和表演,集中和系统地记录和展示全国各种类别的代表性非遗产项目。“一个博物馆所能提供的直觉、公益、常态和受欢迎程度,是每年或几年定期举办的在线数字数据库和非遗产博览会无法比拟的。”她说。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重要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口头传播代代相传的非物质的活的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和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知识和精湛技艺,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永无止境、持续传承的最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PPCC)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李延声了解到,全国共有1986名传承人,其中200多人已经去世,很多人也年老体弱,面临着遗产断代甚至死亡的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CPPCC)言恭达也指出,一些非遗产项目因收入低而无法满足养家糊口的基本需求,这使得年轻人或学徒半途而废或干脆避开他们。老艺术家找不到徒弟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接班人。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延声与20多个CPPCC成员共同提交提案,提议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他们希望调动各省、市、地的积极性,尽快完成这项艰巨而又紧迫而又有意义的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人数,特别是要注意对达到高龄、继承有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形象记录和资料整理。

言恭达说,非基因遗传者的鉴定也需要改进。他说,目前非遗传性的传承人只由专家组根据上报的各种评审材料进行认定,很少进行实地考察,容易造成本应受保护的传承人无法进入保护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朱世慧建议,应逐步制定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和工作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提供特殊津贴或补贴,用于开展展览、资料整理、学术交流、学徒艺术教学等传承活动。朱世慧还建议改善继承人的医疗保障制度,为他们购买医疗保险,开辟绿色医疗渠道,确保继承人身体健康,控制和减少健康问题造成的文化传承风险。

[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非遗产的保护和继承,要突破非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只有少数学徒的狭隘继承局面。要面向全社会,从娃娃做起,从青学教育做起。”高培芬建议将非遗文化及其保护和传承列为青少年基础教育体系的必修课之一,非遗内容要体现在中小学教材中,中小学要定期有计划地观摩优秀非遗项目的演出,让孩子体验优秀非遗的无穷魅力。

贴近群众可以增强非遗的生命力

“保护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何梁兴指出,要在保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评书为例,全国政协委员、全国评书艺术传承人刘兰芳指出,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旧书的基础上,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书的创作和表演上,否则评书将失去群众的支持。

许多地方已经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与群众需求挂钩,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有委员指出,春节的民间文化、民间“皇会”的街头表演、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元宵节及涉及文庙和天坛的相关节日庆祝活动等。,都因为不断创新,贴近群众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许多危机无法满足大众迅速变化的文化生活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王树平说,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带动和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又具有重要经济发展价值的工作。他建议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力度,重点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企业。

全国政协委员邓八吉表示,一些生产水平较高的非遗产品,由于缺乏权威或专业认证,缺乏市场经纪机构,往往隐藏在民间,未能体现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他建议有关部门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基地产业化提上日程,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保护进行具体组织、实施和指导。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和创新离不开过去的真实面貌。在很多成员看来,一些地方对传统村落的不当旅游开发,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这是不可取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泉州市CPPCC委员会副主任罗沙明说,为了保持传统村落遗产的真实性,保存文化的根和传统的灵魂,不仅要保护古村落的物质实体,而且要探索古村落与村民之间的生产方式、宗教行为等文化联系。 生活习惯和生态观念,从造型设计、材料与实体、用途与功能、传统技术与管理体系、区位与背景环境、语言等多方面加强保护工作(本报周洪双)

标题:[陇文化]非遗传承路在何方?贴近群众增强生命力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甘肃经济信息网介绍

甘肃经济信息网立足于甘肃本地用户群体,贴近生向甘肃地区推出大型信息门户网站,以打造高质量的甘肃人民网络生活和传播甘肃实用便民的信息为己任,力求提高最新最全的甘肃新闻、甘肃快三、甘肃11选5、甘肃旅游、甘肃旅游地图、甘肃旅游景点、甘肃旅游景点大全、甘肃自驾游、甘肃特产、甘肃苹果、甘肃小吃、甘肃高考、甘肃大学排名、甘肃教育、甘肃银行、甘肃招聘、甘肃人事等信息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