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2015年纪录片现象级作品匮乏 呈现“互联网+”商业模式
本篇文章3384字,读完约8分钟
人民网北京12月8日电中国纪录片正在向“大众时代”的纵深进军,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有不断固化趋势的“新常态”。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今日发布。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纪录片的现象级作品仍然稀缺,互联网纪录片商业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逐渐成型。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5)指出,2015年,中国纪录片的“新常态”呈现出八大特征:
“哑铃型分布”电视播出格局已经形成,播出量稳步增长
cdrc数据显示,2015年,截至11月底,电视纪录片总播放时间为55647小时,预计年底将达到61000小时左右。总播放量预计同比增长10%。其中,央视共播出18300小时,增长10.6%;省级卫星电视频道18700小时,增长19.6%;省级专业频道有2.4万小时,增长4.8%。
与此同时,纪录片节目的整体收视率较2014年大幅上升,其中省级电视台的收视率增幅最大,达到19.6%,央视也对播出增量做出了显著贡献。从播出时间来看,2015年播出时间和日均播出时间分布呈现两头重中间轻的哑铃型分布结构,比2014年更加稳定。
基于黄金时间,攻击黄金时间
据cdrc研究,与2014年刚刚实施“30分钟政策”的同期相比,纪录片全面进入次黄金时段,与电视剧形成良性竞争。以北京市场为例,2015年黄金时段纪录片年平均收视率为0.22,好于电视剧的0.14。在广州市场,纪录片的收视率甚至赶上了黄金时段的电视剧,收视率分别为0.16和0.27。
纪录片除了以黄金时间为基础,也开始“攻击”黄金时间。省级卫视黄金时段纪录片播出量飙升,播出时间1373小时,比2014年增加780小时,增幅131.5%;在其他时段,广播音量变化约10%。
广告在“熊市”中脱颖而出:纪录片广告逆势继续上涨
2015年10月,整体电视广告同比下降3%。但纪录片广告持续上涨,同比上涨11%,高于2014年同期8%的同比涨幅。广告额度仅次于排名第三的娱乐节目。
政策驱动的议程设置能力得到增强,效果良好
2015年6月至9月,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宣传的高峰期,大量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纪录片陆续播出。其中《东方主战场》《7·31》《坪山记忆》等抗战纪录片播出后继续崛起。同时,这些纪录片对新媒体的影响力是令人满意的,在网络媒体关注度、微博提及度、视频点击率等方面都很突出。数据显示,《东方主战场》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官方大力推广,其中《人民日报》转发超过10万次。
相比2011年《建国90周年红色经典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cdrc认为每年具有纪念意义的重大历史节点仍然是纪录片制作的高点,政府的要求仍然是纪录片制作的主要动力。
不同于以往在重大节日和历史时间点的纪录片“地毯式”制作和播出,2015年的“抗战题材纪录片系列”在传播时间上更为超前,在传播方式上更注重观众偏好的情感性、故事性和探索性。在整体内容策划上,更加丰富全面,体现出较强的议程设置能力,获得较高的收视率,尤其是新媒体受众的高度评价才是标题应有的意义。
话题级纪录片频繁,现象级作品依然稀缺
结合2015年接近全年的数据检测分析,cdrc发现,随着近年来纪录片在全社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话题级纪录片的出现频率也在不断提高。
根据cdrc的纪录片评价体系,根据影响力,纪录片可以分为现象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2015年,话题级纪录片的频率有所增加,但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纪录片,可以和“Tip Tip”系列相提并论,依然缺席。
纪录片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真人秀纪录片冷却下来
据cdrc统计,201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核的纪录片34部,有14部进入影院,均创下近五年新高。这部纪录片的总票房为6.9亿元。其中,真人秀纪录片3部,总票房6.6亿;原创纪录片8部,总票房3150万。2015年记录电影的影院表现呈现以下特点:
真人秀纪录片的受欢迎程度下降。2014年只有一部电影《爸爸去哪了》?票房收入6 . 9亿元。2015年,以电视综艺节目为ip的真人秀纪录片3部,总票房6.6亿元,低于2014年《爸爸去哪儿》的票房。
获得龙标的纪录片数量增加,总票房保持稳定。近三年来,获得龙标的纪录片数量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在50%左右,影院数量也稳步增长。这表明,当国内市场的放映屏幕达到一定规模时,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和多层次的观影需求将促进电影节目类型的丰富,纪录片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
票房“28年效应”明显,网络营销成为重要手段。根据2015年记录电影票房数据,十亿美元的电影《爸爸在哪里?2”和“快跑!兄弟占总票房的95%。《旋风九天》和《喜马拉雅阶梯》等数千万部电影,口碑和票房双双夺冠。”《旋风9》在宣传和营销上较之前的纪录片上映有所提升,市场放映周期持续一个月;喜马拉雅阶梯的宣传和营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创造话题和热点,帮助电影保持高市场关注度。网络营销传播速度快、成本低的特点,也使其成为中小成本记录电影营销的重要手段。剩下的10部电影中,只有2部票房过百万,剩下的8部票房不足百万,所以票房的“28年效应”很明显。此外,《中国仪仗队》、《世界屋脊》等多部系列电影都曾剪辑过电影版,并获得龙徽。虽然没有表现出来,但已经成为值得持续观察的新趋势。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纪录片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
观察2015年纪录片在互联网上的整体表现,49.4亿次点击量占全网视频点击量的1.02%,比例还比较低。总的来说,高投入、大制作、高质量的作品是网民追捧的。现在的互联网不仅是纪录片的宣传渠道,也是纪录片的制作和发酵阵地。网络参与纪录片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互联网加”模式正在迅速改变中国各行业的产业生态,中国纪录片也不例外。2015年新媒体纪录片最大的亮点是以“纪录片+互联网+商业”的新模式重建纪录片产业链,并通过互联网进行融资、创作、传播和宣传。
2015年《我的诗篇》采用边拍边融资的模式,实现了电影内容制作、在线点播、宣传营销、资本众筹等。通过互联网,最终成为一年一度的现象级纪录片,互联网思维成为新一代。纪录片创作者的优势;另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现象是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一”。“一个”微信公众号每天制作一个纪录片视频,十五天超过100万粉丝,打破了被视为常识的微信规则。目前,“一个”已经获得了近千万的融资。
一方面,互联网可以为纪录片制作提供更快、更高效的保障,大大降低传统纪录片制作的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纪录片和纪录片形式的短片找到了与商业接轨的最佳入口,也是纪录片实现自身价值和市场回报的有效途径。未来新模式带来的新思维、新玩法、新风格,都是值得期待的。
跨文化传播转向:以效果为导向的整体规划
2015年,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过程呈现出近乎质的变化:顶层设计从宣传导向转变为传播效果导向,制作播出模式从粗放型转变为策划集约型。
总的来说,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正在从“走出去”和“国际化”向“引进来”和“全球化”转变。2015年,国际纪录片机构与国内机构的合作成为“新常态”。比如央视唱片频道和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出品的《生命的力量》、五洲传播中心和美国探索频道出品的《鸟瞰中国》、旅游频道和美国探索频道出品的《还星中国》,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和收益。
这种现象与“中国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是同步的,在这个进程中,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海外关注度不断提高,综合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纪录片的文化自信也要从希望走出去的“国际化”提升到平等对话合作的“全球化”。在创作层面,有两个“转向”:从宏观视野到中观和微观具体层面,从传统历史文化到传统与当代并重。此外,大型系列电影还制作了《雪豹》、《世界屋脊》等国际版,这也是2015年纪录片创作的一大亮点。
据cdrc介绍,中国纪录片正在进入国际传播的新时期。
上述数据的跟踪监测是cdrc对2015年中国纪录片行业进行11年的科学统计和对比分析的结果。详细的动态数据来自cdrc与尼尔森网络和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战略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的“cdrc-尼尔森CCData纪录片行业数据中心”和“cdrc-cmmr纪录片新媒体数据中心”
标题:[陇文化]2015年纪录片现象级作品匮乏 呈现“互联网+”商业模式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