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以“讳”说讳
本篇文章1327字,读完约3分钟
“秘密,深藏不露。如果你看到了什么,它就像它一样深。”(《谷亮传庄公三十二年》)本意是把事情压得很紧,拒绝透露任何消息。后人把“保密”当作经典成语,沿用已久。
人有隐私和家庭秘密是理所当然的。一些国家将保护“个人隐私”纳入国家法律,称之为“隐私权”,被认为是尊重人权的体现。我国宪法虽然没有提到“隐私权”,但规定了人格尊严不可侵犯的原则,隐私权只是人格权的一种。但如果把一个人的过错视为“隐私”,那就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大相径庭,是一种违法的观念。真正意义上的“秘密”一词只用于这一类。还有一种“隐私”,虽然不是过错,但如果被人知道了,会损害自我尊严,这个词也可以用,比如婚姻大事,男女恋情等等。《论语》“堂堂正正之人,小人总是不高兴”,堂堂正正、老老实实做事是常事,但因为错误而“遮遮掩掩”是不可取的。
还有一种人用漂亮的文字来掩盖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叫做“粉饰太平”,比“保守秘密”更高级。《论语·张子》《小人必有文采》,刘知几《史通惑经》“你末与夫勇学儒,使夫叫人戒口,疑之,若只是别扭?”,那次“粉饰太平”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其实,承认自己错了才是明智的。邹韬奋先生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硬吞香蕉皮》,里面写道:“某主管黑龙江省的先生,吃香蕉不假思索。看到同座客人吃饭前剥皮已经来不及了,他也不肯认错。他只好一本正经地解释:‘我总是吃带皮的香蕉。’”这是典型的“粉饰太平”的例子。
另外,“讳疾忌医”这个词相对于“粉饰太平”更进了一步,对待过失的态度似乎更加顽固。周敦颐的《周子通书》说:“今天的人都有过,不满意规矩。比如,如果他们关心疾病,逃避医疗,他们宁愿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毁掉自己的身体。”就是现在所谓的“讳疾忌医”。相传战国时,名医扁鹊去见齐桓公,说:“大王有病,病在皮下,应速治之。”桓公说:“我没病,怎么办?”过了十天,扁鹊见了桓公,便说:“大王的病已入肌,若不治好,就很严重了。”桓公生气了。过了十多日,扁鹊又来见桓公,说:“大王的病已入了肚子,若再死,便有危险了。”桓公不但不理会,还生气了。十多天后,扁鹊主动来见桓公,仔细看了看。然后他转身走了。桓公责之,问人。扁鹊回答说:“当疾病在皮肤、肌肉和胃部时,它仍然可以治愈。当疾病进入大脑时,就没什么可做的了。”五天后,桓公全身疼痛难忍,派人给扁鹊打了个电话。扁鹊知道他会死,所以他藏在秦,桓公很快就死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忌疾忌医”的例子。
《三国演义》里有关羽“刮骨疗毒”和曹操“怕治病”的故事。关羽中箭后,忍痛让华佗“刮骨治毒”;曹操得病后,怀疑华佗别有用心,不但怕病不肯治疗,反而杀了华佗。虽然它的本性也是“讳疾忌医”,但它的行为却超越了这一点。关羽求医,术中从容迎战马良,面不改色,显出英气。
对过失(疾病)的三种消极态度是“瞒着别人”、“把话伪装起来”、“逃避医疗”。其本质是:视其为隐私,用巧言掩饰,拒不改正。如果一个人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他不仅会为自己的品德担忧,还会一事无成。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也可以借鉴。
9月26日,由6节车厢组成的首列55004试车客车10点12分离开兰州站,在兰渝铁路一路风驰电掣,标志着兰渝铁路实际车辆运行试验全面启动。
标题:[陇文化]以“讳”说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天上那颗星
下一篇:[陇文化]记事:快乐是单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