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嘉峪关魏晋墓:鲜活千年的地下画廊
本篇文章1303字,读完约3分钟
犁
宴会
宜川
在打谷场上(本专栏图片由作者提供)
胡杨,本报特约撰稿人
国内的魏晋墓葬大多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嘉峪关新城的魏晋墓葬是精品。
嘉峪关市新城戈壁沙漠上,有上千座古墓葬,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下来的。目前已进行了十余次考古发掘。其中1号、3号、4号、5号、6号、7号、12号、13号墓均有壁画,称为壁画墓。丰富的壁画内容从另一个方面更加生动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它是中国魏晋时期最全面、最丰富、最具艺术价值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
无名墓
人们对魏晋时期嘉峪关墓葬的第一个疑问是,为什么这几千座墓葬中没有铭文,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因为没有碑文,墓主身份之谜仍然无法解开。因为没有铭文,所有的推测都只是推测,无法准确考证。嘉峪关魏晋墓之所以没有碑文,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
众所周知,中国的魏晋时期是一个苦难深重、战乱不断的时代。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使灿烂的中华文明遭受军事灾难。在后来的文明史中,魏晋遗风甚少。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第二个高峰。匈奴、羌、边、西域和鲜卑等。在西北地区,由于长期生活在汉族杂居的地方,形成了共同的经济体系,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最终在互动中与汉族融合。特别是在有汉唐历史基础的河西走廊,胡汉融合是自然的,所以中原内乱时总是太平无事,一些内地逃亡者和士族纷纷迁入,形成了河西和嘉峪关的安定繁荣。魏晋嘉峪关墓的形成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真实反映。
历史上,虽然东汉盛行在墓前立碑,但立碑的习俗却是层出不穷。但魏晋时期提倡节葬,曹操敕令禁碑。晋武帝也认为碑显私美,助长了虚伪铺张的弊端,应予以取缔。然而,它仍然被采用,因为它的功能是在成名后赞美统治家族。《金淑舒曦传》载:四十死于元城,为此业废,弟子和老人在墓旁立碑。陆云死时,至亲党和已故官员迎葬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祭庙(《鲁进书云传》)。孙绰的文采不太出名,他是文人之冠。文、王、、俞等须题写碑文,再刊刻为。屯旭,王跃,东海,过荥阳,过邵墓,哀哭,刊石碑,赠官爵(《金淑忠义邵毅传》)。范平死了,还有一封加郑雯先生的信,谥号,还有何训乐的德行碑(《金儒林·范平传》)。在《武》中,史玉潭为太伯立碑,阐述其著述(《于传·释。陶侃死时葬于国南二十里,故官刊武昌西一石碑画像(《晋书陶侃传》)。扶风王骏死了,西域土闻其事,哭者得利。百姓为其立碑,长老见碑皆拜,其爱亦拜(《晋书·扶风王司马君传》)。这些碑文有的立在墓边,有的没有,但仍有魏晋时期可以确认的墓碑。《宋书》卷十五,李贽二:晋武帝咸宁四年后,还在一道圣旨中说:这座石兽碑,不仅私夸美,而且长得虚伪,伤财害人。禁令。虽然违者会赦免,但应该销毁。元太行元年,有大臣奏事,故《表启赋》主簿葬老王古戎,欲立碑。听站在一封信里。自然,禁令又逐渐式微。大臣和官员,每个人都是私人。在《一夕忠》中,尚书祖部郎中裴松之又一次论禁,至今为止。所以不能认为考古材料发现的少了,而认为魏晋时期是禁止在墓葬前埋人立碑的。至此,东汉的墓碑突然消失了。(许、何《中国丧葬习俗》)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嘉峪关魏晋墓没有出土相应的墓碑,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
标题:[陇文化]嘉峪关魏晋墓:鲜活千年的地下画廊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