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学作品:心中有个延安
本篇文章1696字,读完约4分钟
腊月十月,我在老陇陕地区的黄土高原上开车。北风在沟壑和山丘之间呼啸,天空一片绿色。透过窗户看着沿途的山坡,又浅又深的灰色,淡妆又有层次感,就像一幅凝固的水墨画;我的思绪随着飞驰的汽车盘旋跳跃。“循序渐进,有特别的地方”,今天,我们要去延安。
延安这个名字在我心里叫了几十年。“为人民服务”与张一方,“团结、紧张、严肃、生动”的座右铭,南泥湾与自力更生、丰衣足食,“黄河大合唱”与“保卫延安”…”延安小米延河的水孕育了千万英雄”,革命的圣地,红色的摇篮。长大成人,一部中国革命现代史告诉我,延安创造了一个奇迹: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全副武装的侵略者,铁流翻过一个黑暗的时代;中国最先进的思想文化都在土洞中涌现出来,翻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画在延安灯光下的远大抱负,在五星红旗飘扬的十月展现。亲自去延安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是我的夙愿。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让我接近延安。战争期间,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延安工作和生活了许多年。我的二哥和二姐出生在延安,他们的名字是盛宴和严斌。结果,我和延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何敬之的《回延安》里有这样一句诗:“我用手紧贴着黄土,贴在心里。...梦里回过几次延安,染指宝塔山。”这也是我走近延安时的心情。延安也是我的根,因为“树枝根近山有亲戚”。
到延安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在霓虹灯下,我们发现宝塔被五颜六色的聚光灯照亮了。“宝塔山之光,在黑夜中彰显其价值;延安的一角,在汹涌的波涛中间。“在寒冷的夜晚仰望宝塔,此时此刻,诗人的章华是如此贴切而富有魅力。
习惯了城市里嘈杂的喧嚣,睁开眼就感受到了延安的宁静,让人觉得宁静祥和。多美的早晨啊。也许是因为冬天的缘故,空的天空并不那么透明,而且似乎蒙上了一层薄纱。晨光中,我们向宝塔山和延水河致敬:早上好,延安!
那天我们大概是第一批来枣园的游客,踩着结霜的路上一溜清晰的脚印,近乎虔诚地寻找圣地旧址。据说枣园里有一千多棵果树。虽然是树木叶片枯竭的寒冷季节,但桃树、李树、梨树、枣树依然可见。可以想象枣园的风景是春秋两季。我们走进有洞的洞穴,停下来看珍贵的图片和简单的家具,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里的每一幅画都是一个历史时刻,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我们拼每一刻,凑每一个故事,编辑延安的光辉历史。
杨嘉玲的中央礼堂简单而庄严,风格独特。它是中央工作人员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而亲自建造的,显示了当时简单而振奋人心的党风和民众的支持。在保持原有布局的“七大”会议厅里,想想领导们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自信和决心,真的是“天下英雄谁是敌人”。许多游客在“七大”前拍照,留下难忘的回忆。我们手里的相机不停的拍照,虽然拿着相机的手冻得通红,僵硬。
回延安是爸爸妈妈经常想到的美好梦想,也是一个终究无法实现的梦想。我知道他们怀念激情的青春,依恋延安的美好时光。在去延安的旅途中,我一直记得爸爸妈妈讲的延安故事:爸爸往返前线经常骑在延安的黄土路上;母亲在王家屏总部的毛纺织厂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支持了战争;春风延河,宝塔发光,三岁的二哥腰上系着皮带站着,去学校给部队领导讲话;马背摇篮,篝火童年,国民党军队入侵延安时,二哥二姐被放在两个篮子里,一个被驮在骡子背上,随大队移动...时光流逝,星辰流转。今天来延安,已经焕然一新了。如果没有看到老延安,会有一点遗憾,一点惆怅。然而宝塔不变,延河不变,松柏常青。光荣的延安历史结出硕果的今天,延安的建设越来越好,人民安居乐业,直奔小康社会;延安更美丽,延安更辉煌。父亲和母亲,延安,他们“老延安”想看,因此感到欣慰,实际上应该是全新的今天的延安。
在枣园闲逛,听到几声高亢的天籁声从密林中传来,声音缠绵。以为是早操的人即兴表演,但当他们走近时,几个“白羊肚巾红带”的陕北男人向游客介绍他们的表演,言辞非常认真。“看我们安塞腰鼓!听听我们陕北的民谣!加入我们扭陕北秧歌吧!20分钟让你见识一下延安的民间艺术!“乡音动耳,乡情动心。走出枣园,还能听到身后的歌声,“山丹丹花开得很旺,毛主席带领我们打江山。“。
我用心看延安,用心读延安,用心拥抱延安。
心里有延安。
标题:[陇文化]文学作品:心中有个延安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文学作品:乡村的夜晚
下一篇:[陇文化]文学作品:乡村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