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在巴丹吉林哨位上
巴丹吉林是西北高原上一片广阔沙漠的名称,位于甘肃和内蒙古交界处,南与祁连山接壤,北与延海接壤。广阔无边,由滚滚沙海,苍凉戈壁组成。这里有很多历史人文风情,比如黑城遗址,秦世峰,汉朝城墙等等。沙漠深处生长着大面积的胡杨林、沙枣树和零星的骆驼草。祁连山雪峰融化的积雪形成一条河流,流经整个巴丹吉林沙漠,流向被称为“塞外江南”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最后流向居延海。
俯视一万米高的空,它就像一个悲惨而美丽的沙漠公园。我的军营驻扎在巴丹吉林深处。
十年前,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早晨,带着家乡亲人的殷切希望,我踏上了一列绿色列车,从豫东平原穿越古都Xi安和晋城兰州。河西丝绸之路映入眼帘。从前这里花多,中西繁盛;当有很多火灾和战争的时候。稍纵即逝的匈奴王朝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有时会相遇,有时是友好邻邦,结为夫妻。历史的车轮,在流血的日子里,在纷扰的春秋里,来了。
不知道转了多少圈。我在一个寒冷的午夜到达军队。
新兵的生活是难忘的。在新兵的整个训练过程中,反复单调的军事行动终于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铁血、梦想、力量、真诚。在军队和沙漠的双重磨砺下,我变得坚强,不再是过去那个无知懦弱的农家孩子。
住在沙漠里经常让我对沙漠产生敬畏之情。对于人来说,沙漠不仅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庞然大物,更是一个人想超越却无法真正超越的绝境,是人类最大的敌人。但是,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给人更多的打击和破坏。在巴丹吉林军营哨所的日子里,有暴风雨,每天的西风带着无情的砾石,经常在我脸上留下流血的痕迹。细沙侵蚀着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敲打着每一根神经。长期刻在我身心的伤痛,永远无法愈合。只有精神才能弥补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创伤和委屈。
为了见证秦时烽火台,我坐了将近4个小时的颠簸货车,来到了荒凉的戈壁。在沙漠强风的持续吹拂下,一座完好无损的灯塔依然傲然屹立。我首先想到的是春秋以前。周朝一个无能的昏君微笑着讨自己心爱公主的欢心,甚至用国家危难时才使用的烽火报警器调戏守卫边境的王侯将相。最后成了死了的皇帝,被后人嘲笑。
站在烽火台前,历史的画面似乎在这座烽火台上燃烧。谁曾想到2000年前有多少士兵和无辜的人倒在这里;有多少生命的灵魂在这里漂浮和游荡;多少次的战斗和呐喊回荡在灯塔的腹部。哭泣的声音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历史的沉重和野蛮的行为。于是很多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写出了不朽的强歌,爱国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升华。相反,战争的成败和残酷导致许多人离开家园死去。有多少新婚的女孩看着月亮哭,肝肠寸断。一位哲学家说:“要热爱和平,就必须用战争来实现和平。”这可能是互利的自然规律。
距离烽火台2公里左右,有一座200平米,3米高的汉代土城,很多地方已经破败坍塌。我走进土城墙。如果那一年的真面目被厚厚的沙子覆盖,一股沙漠风吹来,软墙土就倒了。偶尔有几粒灰尘扔到我脸上,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守护城门的士兵。从这个土城的面积可以看出,守卫它的士兵大约有一千人,应该是上尉或者县长,相当于现在的团级单位。我觉得在两千年前的封建阶级社会,拥有这样的军队是不容易的。我们无法想象当时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可以团结一致,守卫边疆,英勇杀敌,常年驻扎在沙漠深处。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力量。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将领,哪一个永远不会死在无数军人和英雄的骨架上。比如汉朝的卫青、霍去病,还有飞天将军李广,都是在这片土地上打败匈奴而成名的。
回头看,虽然是土城,但我敢说它还能屹立2000年。不管你有多风雨,多诱惑,它依然傲然挺立,永不动摇。
坚强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骨髓;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支柱和铁一般的梦想。
在黑城,远离党项西夏人曾经修建居住的军营,如今已成废墟。据史料记载,在宋真宗景德时期(公元1004-1007年),西夏占领了这片土地,进入了繁荣时期,成立了黑水镇的阎君司,建立黑水城。可以想象,几百年前,这里一定有大片的森林和美丽的牧场,一定有清澈的河流在这里流淌。然而,由于人类的傲慢和强烈的毁灭欲望,大量的树木在刀剑和斧头中一棵棵倒下。战争的破坏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成吉思汗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蒙古人南下,攻破西夏国所在的黑水城,放火焚烧一切不能带走的物品和建筑。接下来的几年,狂风呼啸,黄沙铺天盖地,渐渐淹没了广阔的草原,填满了清澈的河沟,然后是城墙。
过去不仅是一本沉重的历史书,也是一滴悲伤的眼泪,它教会我们回忆、警醒和叹息。昨天的风雨加强了今天的树和花。过去留给我们的更多是沉重和遗憾,而现实往往让我们无法放弃,无可奈何。
我站在巴丹吉林的岗哨上,手里紧握着钢枪。看着无边无际的星星空,我想这些无数的星星是祖国边防的每一个战士,监视着黑暗,守护着黎明。
标题:[陇文化]在巴丹吉林哨位上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洗澡
下一篇:[陇文化]仰望潜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