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兰州故事】教育家刘古愚,兰州一中创办往事
本篇文章2618字,读完约7分钟
100多年前,风云激荡。在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中,甘肃高等教育学院拉开了甘肃近代学校教育的帷幕。
甘肃高等学校是甘肃第一所现代化学校兰州一中的前身。一百年来,这个学校涌现出了无数的人才,留下了许多故事。
1902年,甘肃开办近代学校教育
追寻兰州一中的历史,打捞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是我多年来不懈的追求。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兰州一中的历史逐渐清晰。我们的故事从一中的创建开始。
现在说起兰州一中,很多人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它成立的艰难过程,尤其是它的先驱、创始人和杰出贡献。
兰州一中的前身甘肃文艺学院,始建于1902年11月26日(光绪28年10月29日),1903年7月(光绪29年夏)竣工。甘肃文化高等专科学校由陕甘总督宋凡创办,任命杨增新为学校总经理,负责学校筹备工作。
这两个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也很有名。先说松帆(1837 -1905)。松帆字西后,瓜尔家,满人配蓝旗。曾任云贵总督,后调任陕甘总督。《清史稿·宋范传》说:城南设大学堂,分两斋,一斋为东考,一斋为西武。丰富和完善兰州机器局。修复宁夏七星渠,灌溉土地6万多亩。光绪三十一年,闽浙总督调任,未上任即去世。杨增新,云南蒙自人,长期在甘肃新疆服役。以天水郡太守、贺州太守、陆军军官学校为首。1912年,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任命为新疆总督、巡抚。他在战胜俄罗斯侵略者、维护新疆和平统一大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校筹建之初,命名为甘肃大学堂,命名为甘肃高等学校,并更名为甘肃文高等学校,俗称文高堂。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在按计划进行,但首席教师的人选让宋凡考虑了很久,最后他雇用了刘光。
刘光出生于陕西咸阳田歌村,原名唐欢,古玉。作为一代哲学家,他们生活在大陆,但在传播改革思想和自然科学实践研究方面远远领先于康梁。1895年,王先生带领包括学生在内的55名学生响应康梁的改革,在公交信上签名。康老师和康良祥的书和学生互动,过去很亲密。刘光,一位具有中西视野、学识渊博、声誉卓著的学者,完全符合人们对甘肃高校普通教学的期望。
正月二十日,刘家峪到了兰州
刘家玉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西北地区伟大的思想家和开拓者,陕西改革开放的领导者。康有为称海乃儒先生,当时是领袖,梁启超喻先生是之后的镇。
当时陕甘总督宋凡亲自给他送了聘书。任命书和规送到家乡雾蒙蒙的草堂时,虽然刚过除夕,但谷雨先生辞聘四川巡抚,尽管学生们催他到条件较好的成都任教,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起身,于1903年2月27日到达兰州。
陕西省、甘肃省省长宋凡亲自主持了热烈欢迎仪式,并向古玉先生致敬。王先生与大学堂提出转学杨增新,商量决定边开学边建校。当时没有甘肃高等教育的地方,但是位于兰州市西北角海家滩的甘肃宫媛,俗称外供院和外官院,位于聚源(今兰州第二医院)大门以南,开放了校园,举行了大学堂的落成仪式,这是二月底大学堂的生日。
随后,立即派人到日本聘请专业教学人员,购买仪器和标本,并在上海购买教学用书。
就这样,学校逐渐成型了。根据标准工房的记载,学校即位于省会童渊门外长家巷的第一区第三医院,在1903年夏末,也就是农历夏末六月,基本完工。学校建成后,古玉先生带领甘肃大学师生搬进了新学校。
大学堂成为甘肃新式学堂的开端,第一任总师刘家玉先生是甘肃高等学校兰州一中的开创者。
首次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过去的事情都被岁月遗忘了。多年来,为了探索兰州一中的历史,我们搜索了相关资料,走访了内部人士,在网上搜索,收获颇多。
2012年7月初,意外传来一条极其重要的消息: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保存了甘肃省高等教育第一任总师刘家玉先生的手稿,这自然是一条极好的消息。
去了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小心翼翼的拿着刘谷雨的《最后的手稿》。我发现里面的内容都是刘先生1903年执教甘肃高等教育学院时写的计划书、办学思路、讲义、课件等。这是无价的。在博物馆的热心帮助下,他翻拍了一部,然后影印出版了《刘家峪最后手稿》、《刘家峪甘肃高等学校选集》等校史著作。这无疑印证和丰富了甘肃高校领军人物刘谷雨先生的办学思想、办学策略、办学理念和实践成果,印证和丰富了兰州一中所开创的优良教育教学传统的渊源,弥足珍贵。
虽然王先生在学校的时间不长,但他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达到了顶峰。据我所知,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王先生最早提出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对德、智、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兰州一中的骄傲,也是甘肃现代学校教育的骄傲。
古玉先生被任命为甘肃高等教育学院首席教师。他在不到八个月的时间里因过度劳累而去世,享年61岁。来到学校后,王先生致力于统筹全局,改革旧与创新,通过改变教育和学风,培养出能从现在改变到现在的人才,从而肩负起丰富的重任。根据清政府颁布的新高等院校章程,制定了学校的各项具体事宜,制定了规章制度,制定了教学和新课程开设计划。王老师教国学,每天在台上教两个小时,通宵批改作业,不累;数学虽然有专门的老师,但他也参与复习作业,帮助学生学习;为了掌握情况,成绩优秀的同学往往会在下一节课后被叫到一起谈教学,听听意见;教育学生注意理解和应用,避免死记硬背,经常说什么意思不记得就记得;也鼓励学生涉猎群书,互相教导,互相学习,不迷信老师。他们被警告说,那些有益于人的知识的人,老师少,朋友多;要求学者们每天写日记,体验,定期复习;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有时聊到半夜。月前学风发生变化,逐渐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这名学生说,“王先生的病也让他担心工作,他去道济的时候,他的心,虽然他生病了,但他在中文学校失去了理智。”。当我到达左毅时,我仍在喃喃自语,但易先生最终成为了一名公民。钱先生去世已经两年了。每一个同事都有了些微的进步,每一个谈哭的人都让钱老师在场,更有效果,但无法挽回!他的人格魅力和献身精神影响深远,感染力极大,是后世学者和教师学习的光辉榜样。
1905年8月,秦安的周文炳、会宁的彭、甘谷的姚寿潜,以及赵、水子、邓宗等28位著名的学子,在甘肃东门外立碑,纪念他为甘肃地方教育事业所作的毕生贡献,以示对外国友人的敬仰。这在兰州一中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字/图形/棕榈兰州首席王文渊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兰州故事】教育家刘古愚,兰州一中创办往事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