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花灯记忆遥远的兰州河口灯会
本篇文章3089字,读完约8分钟
旁白:张德贤,河口村村民历史文化研究者
2013年春节河口元宵节
张德贤正在研究纱灯
根据人们的记忆绘制的河口城堡地图
留存旧纱灯图案文字/图片报社首席王文渊(资料图片由重拍)
春节不仅是一个打开春天大门的节日,也是一个灯火辉煌的盛会。随着春节的临近,元宵节的故事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记忆中。
很多人听过张保和的快板书:西固观灯观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固的大型元宵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兰州有很多独具特色的灯会,比如红古的九曲黄河阵灯会,永登洪城镇的品牌灯会,榆中金牙的灯会,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元宵节已经成为许多人难忘的童年记忆。
河口是一个离兰州60英里的小镇。解放前,铁路尚未建成,公路交通缓慢。河口面对黄河,背靠古丝绸之路,所以繁荣昌盛。这个小镇不仅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埠,也是天然的军事屏障,有着兰州以西文化之乡的美誉。每年春节期间,河口的过街火、灯会都是人所共知的,清末的几十盏纱灯至今还保留着。
江口元宵节留下了哪些故事?今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从三国到西游,四条街和纱灯笼展现了四个故事
100多年来,河口的纱灯一直很出名。为什么这么出名?一言难尽。自古以来,河口就是兰州西部重要的水路枢纽。今天,河口村附近仍保留着汉代古渡口青石斤遗址。现在,河口周围有许多桥梁,使其成为黄河上最繁忙的路段之一。发达的交通一定会促进商贸繁荣,为举办元宵节提供物质基础。
有了这些条件,注定河口的元宵灯会远近闻名。有记载的河口元宵节举行时间是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此前的元宵节情况不详。据说光绪元年(1875年),河口人修的庄河堡(河口街古称),收成比较好。所以当地的一位老人决定举办一个元宵节。
过去有两种灯,一种是纸灯,一种是纱灯。纸灯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经过社会消防性能后即可燃烧,相当于一次性使用。虽然纱灯笼可以重复使用,但制作成本相对较高,不仅需要购买木框架和纱,还需要招聘人才和画家。河口的灯笼中,有楠木做的薄纱灯笼,来自江南的苏州。还有一种仿北京的宫灯,形状是六角形,用紫檀制成。另外就是普通人做的灯笼。在制作纱灯的那一年,河口十八庙祠堂都是按照统一分工准备的,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现在不知道当年做的纱灯笼的细节。
今天,有140多个保存完好的河口纱灯笼。其实严格来说不是纱灯,是纱灯图。可惜楠木画框都没了,只剩下纱灯的图片。河口的纱灯呈长方形,长约两英尺。纱布薄而透明,能保证光线的传递,适合绘画。图片装在木框上,四个木框组成一盏灯。木框架可以分开关闭,不用时可以折叠,便于存放。
屏风灯画运用传统绘画技法,画出各种故事。有哪些故事?河口的灯光很精致,四条街的纱灯内容都不一样。据河口老人张、张揖仁介绍,以前河口街上建有许多寺庙,东门上层供奉文昌帝,所以东街上就挂着“沈峰帮”故事的纱灯。南门上有天、地、水三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官。因此,南街上就有刘秀《跑去南洋》的故事。在西城的城楼上,供奉着主文运动的魁星,钟鼓楼上供奉着关公。所以西街纱灯的故事主要是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北街在莲花山观音山脚下,所以北街纱灯的故事主要是西游记和香山传。我们不知道这些说法是否合理,但老前辈的口口相传是这样的。
河口四街,360灯,恰逢360周
挂灯不是年年挂。根据一年的好坏,乡亲们每两三年挂一次灯。在挂灯之前,你应该选择总统,这样你就可以负责他们。在挂灯的那一年,人们一进入腊月就很忙。首先,他们种植灯柱,拉电线,在街道上修建拱门。他们每次签完字都会立个灯台,然后就不挂灯了。正月初八以后,正式挂灯,每架飞机上三灯区,两边纱灯,中间彩灯。在挂灯的同时,也要给周围的乡镇发邀请函。
正月初十以后,灯就亮了,听到消息来看灯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元宵节从正月初十持续到正月十六。一般来说,河口元宵节在正月十二点亮,正月十四、十五点亮,正月十六点亮。灯的数量是特定的。东、西、北、南四条街共30盏灯,每条街三盏灯。整条街有120盏灯,360盏彩灯,象征360周。正式的元宵节有五个晚上,这意味着谷物的收成很丰富。
在看灯的晚上,人们要开灯,这是一种民间的关注。据说关灯后可以消灾避灾,一年四季平安快乐。过去,河口的古城堡是完整的,东、西、北、南塔都有灯。其中,流行寺庙里的灯是最独特的。普济寺有一盏名为菩提灯的灯,它在一个大灯台上点燃了108盏灯。这个数字也比较特殊,一年四季,24节气,分为72类。元宵节晚上,菩提灯点亮后,远远看去,明亮耀眼。人们可以从很远的地方看到它。正月十五晚上,是最热闹的地方,四面八方的村民围了过来。每个人都想关灯,这意味着一年的好运。许多人整夜等着关灯,但更多的人在街上看各种各样的灯笼。
河口不仅有悬灯,还有一种在民间流传的送灯活动。这是社会消防队的一个习俗。
河口社火队前面有牌子灯指路,后面有彩色灯笼,其中有一种麒麟灯,是人们精心制作的,专门为孩子体弱的家庭准备的。正月十五晚上,社火队会把这盏灯送到他们家。在习俗中,我们注重给灯和增加工作。江南一带,灯谐音。毫无疑问,这是来自江南的民俗。
元宵节不仅仅是元宵节,更是街火,要唱大戏。这些活动的核心是娱乐上帝。神若快乐,就保一方平安快乐,四季安居乐业。
老学者一看到这句话,就说,这是不祥之兆
有光,就有故事。河口的元宵节远近闻名,自然有很多故事。只是很久以前,有些故事已经失传,有些故事还在民间流传。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清末民初,河口有四位高官。什么是大师?是一个技能独特,在当地享有很高威望的人。河口的四位高官,也被称为四绝。四大奇迹是什么?他们是武举旋风大师张立君,精通的铁笔书生张,精通厨艺的刘师师。
民国十年(1920年),河口又一次处于悬灯之年。东街在巷口修了牌坊,请了拿着铁笔的书生来写,题写了牌匾,写了一封关于射斗牛的信。牌匾挂上后,人们纷纷欢呼。一个晋商路过河口,很喜欢这个词。停了很久,他问元宵灯会会长,提出12银买字。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总统不可能是主人,所以他必须征求张的意见。两人讨论了一会儿,觉得不能卖话。我回复晋商说不行。现在写作高手去了何南川,买了也补不回来。晋商别无选择,只能离开。
谁知道,晋商走了之后,一个饱受磨难的老学者,看灯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个词。他也停了很久,一边叹口气,一边连连称赞。河口的人们问他们为什么叹息。老学者说,这四个字,加上上下两段,朝气蓬勃,光彩夺目,写家的功夫达到了顶峰,应该算是圣物了。但近距离看有不祥的征兆。
现在,人们不开心了。一直问,墙上写的是什么?元旦,举着元宵节,打社火,无非是运气好,你说是不祥。我什么也不能说,恐怕事情很难。
老学者抓紧时间说出了他的理由:从近处看,这个字是黑墨水发光的,而从远处看,是黑紫色的。这个人物的血肉、气血、精气都达到了巅峰。手动家的气用完了,寿命可能不长。老学者的话说的是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果然,才子在这一年去世了。谁知道,笔书生死后,旋风大师、曾大师、刘大师也相继去世。消息一出,人们都叹了口气。河口长老伤心地叹了口气,说:“这是一场社火,一出戏,悲喜交加。四个独一无二的人一年四季走,未来河口有霉运。”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我们河口元宵节的过去。不知道是否合理。我说白了,大家听白了。元宵节过后,主席把话全部记下,还给张收藏。
前几年村上修复制作了43个纱灯笼,春节的时候挂起来让人看看河口元宵节的老风格。与以前的河口元宵节相比,规模小,内容单调,但这些修复后的纱灯笼在兰州也是独一无二的。
腊月,孩子们在灯下玩耍,我们回首往事。
标题:[陇文化]花灯记忆遥远的兰州河口灯会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