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101岁姚奠中:低调求简不担“大师”名
本篇文章3043字,读完约8分钟
12月27日凌晨5时50分,百岁儒生姚殿中在山西大学逸趣园家中去世。
几天过去了,这位汉学资深传人去世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这不仅源于他低调求简的风格,也反映了现在人们热衷于中国学者,真正了解中国学者的很少的现实。
用现在的标准是不可能准确评价姚殿中的价值的。姚殿中一生没有写多少东西,不太注重学术输出,也不追求作品。如果按照现在的大学评估方法来评估他,似乎很难达到所谓的特聘教授的标准。
但在著名学者吴象洲看来,姚是中国学术脉搏的守护者。
半生坎坷大方,享寿无疆
姚殿中最出名的身份是章太炎先生的关门弟子。1935年秋,姚殿中从山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考入无锡国学学校。当时章太炎先生在苏州创办国学研究会,姚殿中每周都站在窗外听。研讨班正式参加人数70多人,章太炎起草了个人选拔的规章制度,最终录取了7名研究生,姚殿中排名第四。
章太炎去世后,唐国丽夫人在张的国学研究会开设预科班,姚殿中被聘为讲师讲授文学史。24岁的姚殿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开始了他的汉学教学生涯。
以自我为中心,念仁义,博学,勇敢,报效世界,不苛求他人,不自卑党,不为卑鄙所羁绊,不为形势所气馁,不沉迷中国。1939年,章门弟子姚殿中、白创办汉民族研究讲习所,宣传章门制定的十大教义。
在姚殿中的学生何建军看来,这十条是姚先生作为学生为自己确立的原则性戒律。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大量流失,姚殿中频频强调民族精神和固有文化的重要性,并告诫弟子哲学系主要讲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成为附庸;历史系教世界史和中国史;只有中文系始于汉字,所以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就落在中文系身上。
姚老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社会巨变、动荡、变迁的一个世纪。姚老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面反映中国近代史的镜子。山西著名作家王东满在开始为姚殿中写传记时,面对姚殿中的世纪人生维度,第一次胆怯而犹豫。
当他把《姚殿中大师》《姚殿中》《姚殿中传》三个书名念给姚殿中听时,姚殿中对“大师”二字一笑,摇摇头,挥挥手:“别做大师!经不起,经不起最后没有任何修饰的选择姚殿中。
学习比生活好。勤奋谦虚,身心健康。这是姚先生对子女的希望和要求,也是他淡泊名利、潜心读书的写照。
姚殿中的诗、书、画、印被誉为四大奇迹,在国内外书法界享有盛誉,也是中国书法最高奖项——兰亭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
他的女儿姚说,外人认为他已经用父亲每平方英尺1万元的工资发了大财。其实他写作是不收费的,精神好的时候,他会很乐意不拿一分钱就开始写作。甚至在画画的时候,他也很节俭,要填一小张纸,怕浪费。他转手把别人的一块好砚送人,自己用普通砚台。他说:“工具可以用,不用太在意。”
新中国成立后,姚殿中离开贵州大学,回到家乡山西大学任教。然后被孤立,审查为肃反右派,挖铁下乡。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批判,住牛棚,挖厕所,烧锅炉,修田,挖悬崖。
一个弟子,在整理《姚殿中》自文革以来六十多万字的九篇日记时,认为姚先生被冷落了二十多年,日记中有对党和政府的一些不满。看完之后,他才发现一个字都没有。
每当孩子说起过去的不开心和痛苦,他都会和他握手说,算了,算了吧。
学术渗透重视无山的理解
1978年,60多岁的姚殿中恢复了名誉,继续求学教书,开始带研究生。第一件事是当组长,带领20多所高校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编一套《中国古代文学文选》六卷本,作为20多所高校古代文学的通用教材。
在教学上,他没有门户之见,充分尊重学生的喜好和研究方向的选择。姚殿中专攻先秦诸子,但他带来的前十一个研究生都没有拿过这个题目。刘雨晴偏爱《诗经》,傅如意热衷唐诗,李正敏偏爱元好问,梁归智对《红楼梦》情有独钟。
在梁归智教授的论文序言中,姚殿中一开始就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喜欢《红楼梦》。即便如此,他还是支持学生向别人学习。他的学生何建军因研究《红楼梦》而成为周私书的弟子。姚殿中并不生气,还写了一首手书诗送给周:证明梦在那些年里很努力,得到了一个来自不同世代的知己。只有当你读了你的好句子,看到了你的胳膊,你才学会了英语。
在教学上,姚殿中强调基础和通才的重要性,主张先通识教育,再专精教育,以富还约。刘雨晴告诉《中国青年报》说,姚先生上课没有带教案,空走上讲台。只有布置作业的时候,我才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手掌很大的小书或纸条,抄在黑板上。和学生交流的时候,从来不用自己该用的语气。反而是温柔,温柔,认真。
50年来,中国为什么没有培养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这样的大师?姚殿中的回答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通识教育上存在偏见,专业知识覆盖面太窄。能与人交流是有见识的,有见识是开明的。只有开悟才是你的气场,你才有自己的爱和选择,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特长和特色。没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础,你不可能成功。
根据刘雨晴的说法,姚老师的桌子上长期放着庄子和老子。你问他什么,他都可以随口给你背。他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读这些东西。可以吗?不能。我们读老子,只想在里面找到问题和话题。怎么才能理解它的精神?
在他看来,姚先生已经超越了世俗的追求,把学习变成了一种人生修养的过程,一种观察、理解和分析现实的眼光和智慧。例如,在他100岁之后,他也阅读书籍和报纸。在他平时的生活中,主要的主题是阅读、写作和思考。读书看腻了怎么办?累了就写。他不只是写写画画,而是从生活中去理解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进入更高的生活境界。所以他的书画中渗透着他的知识、智慧和生活。我没见过他打牌抽烟喝酒,也很少和朋友一起玩。我没见过他在别人面前说话,但是讨论问题很常见。他把学术看作是自我修养的阶梯,是提升自己的手段。
姚殿中最有特色的学术思想是以天下为家,返璞归真,返璞归真。高深学问,错在一个问题上,影响圈里只有少数人,通俗读物是面向大众的,一点小错误就会漏掉一大批人,姚先生认为普及比高深学问更有必要投入精力去解决,所以他的文集面对的是广大大众能接触到的最多的问题。刘雨晴说。
礼貌待人,过软弱的生活
在姚殿中晚年,生活平静而轻松。日常作息规律,三餐规律,看写报纸,练习自制十大练习。经常会有人上门来要话,求教,拜访,面试等。身体允许的话,姚殿中会尽量接待他们。
游客十有八九想和他合影。私下里,他会笑着感叹我成了模特,但他从来没有对来访者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忽视。
虽然在山西很有名,但姚殿中这个名字在三晋以外的人并不多。学生经常为老师感到难过。如果姚先生近几十年在北京而不是在太原,他的学术成就和书画造诣会更大。
我觉得我不伟大,我只是一个学者。每当听到这些说法,姚殿中都没有一丝遗憾。
学问贵在知识,艺术贵在交流,道贵在悟。三者的准备是中国人特有的灵性,品味在智慧和智慧之上,无法用言语表达。周听说起姚殿中。
梁峰,画家、油漆工,山西省界州镇人。他离姚殿中的家乡稷山县不远。梁峰在一次书法展上认识了姚殿中,之后每年都来太原求教。
在一次谈话中,姚先生说起婉容的锅盔、油饼蒜菜、凉粉炒馒头,非常兴奋,让梁峰下次来的时候带点羊肉馒头和绿豆糕来尝尝。
天气暖和了,回老家吧。梁峰说道。
不方便移动。请帮我看看。
天热了我陪你回去。对着一边的姚说道。
可惜老家还没回来,师傅去世了。
刘雨晴说,现在许多学者把学术和人格、生活和社会区分开来。写文章是为了评职称,写大书是为了出名,开讲座办班是为了收出场费。我想争取一切,最后得到了这个,却失去了那个。至于姚先生,他一辈子什么都不会争取,但最后他得到的比别人多得多。
这是为什么?刘雨晴问道。天国雷
标题:[陇文化]101岁姚奠中:低调求简不担“大师”名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