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百花:红叶遐想
金秋十月的一天,小雨过后,兰州的空空气格外清新。早上上班路上向北望去,发现黄河北岸白塔山的绿色里有红叶,心中一震,不禁纳闷。
看到红叶,自然会想到北京香山。记得文革的时候,我去那里看红叶,千山万水,五颜六色的森林景色至今难忘。6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到西北。当时的白塔山上,荒山上立着一座孤零零的塔和破败的亭台楼阁,北风呼啸如哨,仿佛在向黄河岸边的西北重镇兰州诉说历史的沧桑。
当时听老人说解放前兰州南北两山只有三棵树。南山有一座高栏山,北山有两座白塔山。他们说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风把石头吹走了。晚清名臣左赴新疆抗逆路过甘肃时,也曾感叹:“陇中苦瘠,天下第一。”。多年来,我有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瘠的土地,为何能在伏羲女娲故里古秦国的土地上诞生灿烂的中华文明?直到80年代初,我们才读到史料。史料记载的大意是,四五百年前,兰州、天水方圆千里之内,草深密,鹿成群,常有虎豹出没。可以推断,古陇右古树参天,野果遍地,人杰地灵,部落强盛,先贤傅瓜台山上演八卦,三阳川种农桑,绑网绑鱼,绑绳记事,符号为文字,始婚,创造了80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明朝以后,由于丝绸之路的衰落,战争爆发,进行了开荒,烧山开荒,过度砍伐使生态恶化,至今难以恢复。大自然严厉惩罚了人类。沙尘暴不是让中国人吓得面无人色吗?
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历史上有识之士都立下了史诗般的丰功伟绩。远在天边,左不是留下千古名句吗?“上相未归,湖湘子孙满山天山,新栽柳三千里,通春风。”(杨昌俊诗)。
如今,古丝绸之路旁不时能看到百年老柳,触摸百年老柳的年轮,不禁肃然起敬这位勇敢而博学的历史巨人!
80年代初,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甘肃时,提出了“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反弹琵琶,脱贫致富”的战略构想。上世纪末,江泽民同志在西部大开发会议上,向西部人民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伟大号召。10年内,中央会给粮食和钱。在不久的将来,农民将有食物,他们的收入不会减少。10年后,从根本上找到了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激发了土地改革后少见的参与热情。各村超额完成任务,并宣布了不同级别的附加目标。仅甘肃每年就完成了数百万亩。这不仅是一场恢复生态的伟大战役,也是一项富民强国的伟大工程。
这些重大战略决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兰州人绿南北两山的决心,激发了广大民众锲而不舍的巨大热情。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20多年间,巨额投资把黄河水引到了山上,山上水库层出不穷,输水管道蜿蜒曲折,沟壑纵横。政府机关、企业、部队、学校负责荒山、山地的破碎化,保证种植保活,全年连续喷灌。蓝天下,太阳下,洒水车龙头开着,像千万道瀑布,珍珠彩虹,美轮美奂!草和小树滋润着,顽强地生长在贫瘠的山脊上!从兰州市到中川机场60公里的大沙沟,绿草如茵,十分可喜。各单位绿化基地前插上醒目的警示牌:“爱护绿色等于爱护生命!”啊!绿色对兰州人来说是多么珍贵!十几年前,谁也想不到白塔山到处都是红叶!白塔山后面的九州台是黄河北岸的制高点。九州台下,九道山梁蜿蜒而下,直取黄河,就像在九龙游泳一样,真是宝啊!
前几天去上海出差,特意去浦东看了一下,站在浦江边看新外滩。高楼耸立,异彩纷呈,却难得一见树木花草。几百栋高层建筑里,我觉得大部分都是外资机构和白领来来往往的地方,好像离人有点远!比起兰州四十里黄河风情线,比新外滩更亲切实用!40英里的风情线,树木花草掩映着阳光,雕塑喷泉相互毗邻,森林深处有一片高亢的秦腔轰鸣,而草坪上的空地面则是晨练人群喜欢的歌舞。快艇就像一艘船;旧的高水车还在旋转。黄昏伊始,灯火缤纷,倒影如虹。是休闲娱乐的佳品!外国朋友来了之后,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中国西北的兰州!如今,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兰州是一座位于中国西北中心的大城市。
让我们回到红叶!大沙沟60公里两侧荒山绿化被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生态建设项目。兰州市已经做了总体规划,先投入巨资建设各项配套设施。通过公开招标,吸引了强大的生态工程建设开发客户。一场大规模的现代生态建设运动已经开始。可以想象,十几年后,市区通往机场的60公里沙沟,深秋的时候,将会是绿波红叶。让我们尽最大努力迎接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散文写作的启示
为了充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兰州的深刻变化,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于3月开始举办“我爱兰州”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获奖随笔。文风是散文、随笔、诗词、作词、赋作,作品要有独创性。提交邮件:lanzhouwjch@126
标题:[陇文化]百花:红叶遐想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