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文化掠影】沙漠中的生态文化公园
本篇文章1752字,读完约4分钟
民勤地处西北边陲,沙漠边缘,但民勤生态文化公园却绿草如茵,鲜花盛开,让人流连忘返。其中独特的生态文化元素尤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触动。
生态文化公园有一个162米长、560平方米的雕塑廊,名叫绿洲宋庄,它生动地展示了民勤的历史轨迹。大禹治水,汉设宣武县,张骞发兵西域,苏武北海牧,水车,太子宫,战别都山,民勤驼队远走沙俄,左西征给民勤驼户颁发证书,吉洪昌在民勤,民勤是抗日英雄魏。1949年9月23日,民勤解放。毛主席接见了民勤治沙英雄,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人民服务。
雕塑廊的外墙是一百幅民勤风情画。蜿蜒数百米,形象生动逼真,真实再现民勤风情。尤其是喊假话、对着火点烟等画面,夸张生动,让人忍俊不禁。其中玩春牛、春社、秋社、斗草、卖果果等民俗离我们很远。
公园里有苏山书院。园前十柱刻有汉代民族英雄苏武养羊守忠的历史画像。民勤有苏武镇和苏武山,是苏武历经艰辛放羊的地方。书院前的石碑上刻着民勤进士和举人的名字。
民勤绿洲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骆驼作为沙漠中的一艘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勤骆驼队长期在丝绸之路上运输货物。面对丝绸之路站的雕塑,似乎黄沙漫漫,驼铃声不绝于耳。旁边有6个立方体,四面八方形状各异,刻有16首关于民勤的诗。
民勤出土的沙井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史悠久。公园里有沙井文化雕塑,展示古代器皿及其制作过程,代表祖先的生产和生活。
相较于写意雕塑,回看民勤160多张照片是一段原始历史,其中有瑞典地质学家安德生在民勤发掘窨井文化的真实照片。有清末的郡守,民国的工业县令牛在坤,还有他推广的水车,当时的街边小吃,老式的织机,土改,贫苦农民领土地证,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水车,不同时代的青土湖照片。
公园特别注重生态。雕塑和照片聚焦生态,生动地展示了民勤的生态变化。从古时候山谷里到处都是水,中世纪可以捕鱼耕种,到明朝江东弟子开发民勤,过度开垦导致民勤生态恶化。民国时期,本县著名学者鲁迅先生高喊《祭风表》,真实再现了沙尘暴的蹂躏和危害。
园区专门设立了水利碑廊,并苦心雕琢了民勤水利图。以《五粮液》中的范缜水利、明崇祯年间杨大烈的《范缜水利图说》、民国时期吕殿元的《水利缘起论》为例,民勤的水利史就在眼前。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甘肃巡抚袁湛成为要求长宁湖在干旱情况下停止种植农作物的纪念馆。清乾隆七年甘肃巡抚许思,为向柳林湖等地农民借钱借粮立碑。清乾隆二十七年,甘肃巡抚吴为《柳林湖屯田科学》立碑。清乾隆四十三年范缜县人柴彪为移民立碑。旧牌坊反映了民勤的发展在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铁路判九栋沟人和武威范缜农民控制石羊河水利案,清光绪七年,火车站判武威和民勤县控制洪水河水源案,因为水集体诉讼表明水是生死命脉。1963年武威专员办关于解决1982年民勤县永昌县用水问题的报告,河流、井水统一分配方案及各灌区水量分配,政府文件传递的缺水情况及对策。
青土湖微缩图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篇章,按原状按比例临摹,展现的是昔日的青土湖,水草丰茂,碧波荡漾,渔船捕鱼,运水车抽水。对面高大的鹅帛,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人们不禁感慨民勤的过去和未来。
雕塑长廊标志着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上游来水量和地下水深度,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深思。正反两方面的生态经验教训告诫我们节约用水,保护生态。
公园的主墙左侧有一个生态警钟,在荒野中鸣响的钟声意味着民勤的生态警钟正在敲响。
红崖山水库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是民勤人民抗击水旱灾害的历史写照。公园里的雕塑和照片五颜六色,显示民勤人民饥肠辘辘,奋力拼搏,修建水库。《雕刻绿洲之魂》直接展现民勤人治沙治水的场景,辅以内容相同的巨型铭文,图文并茂,相辅相成。风的魅力,水的魅力,水抗击沙尘暴的号召,长城等等,展现了民勤人民面对严峻生态形势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大型雕塑梧桐树千年不朽,不仅是民勤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保护民勤生态的精神支撑。
在公园正门的背面,刻有著名民勤市民李雨寿先生的《民勤赋》,气势恢宏,介绍民勤的地域、水利、人文、物产、风情、生态,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生态治理的新成就。从整体生态情况到风俗习惯,从历代英雄到地方小吃,例子不胜枚举,让人经常阅读更新,受益无穷。
民勤生态文化公园展示了生态、文化和历史,凝重而丰富,令人耳目一新。
标题:[陇文化]【文化掠影】沙漠中的生态文化公园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