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香港都市夹缝中的艺术村
如果一个大城市容纳不了文化创意的发展,那只是一个没有灵魂,没有生气的/0。
2002年,北京有798艺术区,原位于北京第三广播设备厂。从80年代到90年代,工厂逐渐衰落。由于租金低廉,工厂吸引了许多来自北京周边和省外的艺术家,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知名的艺术社区。
这种由旧建筑激活的文化创意区,近十年来在被称为“文化沙漠”的香港蓬勃发展。完成历史使命的古建筑、政府财产和工厂建筑为创造场所和艺术聚落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这座旧工业建筑变成了艺术工作室
随着六七十年代香港制造业黄金时代的过去,工业北移,留下大量原企业留下的工业建筑/房屋无人认领。自2000年以来,许多定居香港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在工厂大厦设立工作室,以文化产业“振兴”旧工业大厦。
位于香港新界福田工业大厦的艺术工作室是香港工厂大厦创意空厅的典型代表。2001年,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一批毕业生看到火炭工业大厦租金低廉,在那里成立了艺术工作室进行创作,并呼吁朋友,决心实现建立艺术村的梦想。此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室在火炭工业大厦设立,逐渐形成了香港艺术界知名的艺术社区——“火炭”,意思是一群人聚集在火炭工业大厦,对艺术充满热情。
自2003年以来,火炭工业大厦的许多工作室自发组织了公开活动,向外界公众介绍他们的创作和“与木炭合作”的理念,让公众可以跟随地图,交流他们的创作经验。参展艺术家来自不同的背景,包括绘画、雕塑、陶瓷、混合媒体、版画、摄影、录像。此后,经过十多年的不间断举办,这项名为“火炭艺术工作室开放项目”的活动逐渐为人所知,现已成为香港本地艺术界的一项年度活动
屠宰场演变成了一个特色艺术村
另一个由政府古建筑活化的艺术区是九龙马头角的“牛舍艺术村”。其前身是1908年建成、1999年8月关闭的政府管辖的中央牛屠宰中心和牲畜检疫站。分成几个单元租给当地艺人,然后慢慢演变成牛棚艺术村。进驻牛棚的艺术团体大多是在香港有分量有实力的大型艺术团体,其中以装置艺术和小剧场为主。
牛棚艺术村最大的特点是用红砖建造,具有西方20世纪初市场的特点。它沿用了西方市场的布局,是香港仅存的同类历史建筑群。它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三级历史建筑。整个牛棚被长长的水泥槽覆盖着,那是当时给牛喂食的槽,槽底的铁链和铁环至今仍清晰可见。
艺术村周围的中庭有五个红砖平房。每间平房的外部都由铸铁柱子支撑,柱子都涂成了黑色,与红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砖房外墙爬满藤蔓,为周围的氛围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在这样的历史建筑中,各种艺术团体定期举办展览、表演、工作坊和艺术家分享会,吸引了许多人接触当代艺术。
为城市留下一片文化绿洲
无论是旧建筑使用后的佛坛、观塘等聚居区,还是聚集在政府物业内的混合艺术村,还是民间出资的艺术村,还是志愿组织经营的艺术村,最大的意义在于为经济条件不太好、新人辈出的艺术家提供一个落脚点,为那些对文化创意产业感兴趣的人提供机会。
一个城市需要发展高附加值的文化consumption/きだよきだよきだよききだがききだよきき.有学者指出牛棚发展成艺术村有其内在优势。视觉艺术家李认为,牛棚是目前香港最好的艺术村,如果能发展好,它将成为香港文化创意区的代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学教授谭卫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沿海博物馆连接的文化线路也已经发展成为香港未来的文化艺术地标。
有人认为文创区在亚洲没有太多出路,开始商业化。谭维平说:“避免让同类型的艺术模式占主导地位,这样才能有可持续发展。”在全球都有“商业化”倾向的前提下,他建议文创区可以尝试制定新老租户轮换机制,以吸纳不同形式的艺术生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选择可以平衡业务的简化."
香港的文化创意区一般都离民居比较近,与社区关系也比较密切。谭维平认为,这就像是城市夹缝中的乌托邦,有助于推动整个社区的艺术发展。在租金高、每栋建筑都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下,这个复兴旧建筑的文化项目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客厅,也为香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留了生产方式,也为人们释放了一片呼吸氧气的绿洲。
标题:[陇文化]香港都市夹缝中的艺术村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