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新作《慈悲》被拿与余华《活着》相比 路内:上下文关系
内鲁,一位70后小说家,上周六带着他最新的作品《同情》来到了西奈阅读俱乐部。他与《收获》杂志的两位编辑钟洪明同行,以“私人历史的文学重构”为题,与读者分享他的工厂故事。
《工人爸爸》是写作的宝库
内鲁经常被描述为“工人作家”。他的小说总是以工人阶级为主角,塑造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形象。
悲悯,新作,从国企工厂时代开始,纵向讲述个人50年的生活,从一个方面分析大时代对普通人的影响。书中《路》准确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时代背景和环境的变化中,从相互猜忌和告密到遗忘岁月,从和谐到个人意识觉醒后复仇的转变。《慈悲》于2015年第三期《收获》首次出版,其小册子于今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同情不是空.编造的世界太多的材料和细节来自父亲的真实经历。
两年前,我和70多岁的父亲坐下来聊天。我父亲,以前是工程师,他说五八十年代,因为他的好话,给工厂里很多穷工人申请补贴。虽然一个月只有5、10块钱,但很多家庭还是挺过了饥荒。
这一信息随后慢慢发展成一个漫长而残酷的现实故事在路上的脑海里。他在思考这件事的社会意义,可能是通过文学小说传播出去的。经过一个月的思考和三个月的闭门创作,内鲁终于完成了现实主义小说《慈悲》,这部小说跨越了中国50年的历史,只有12万字。
其实路中这个“工人爸爸”几乎是他写作的宝库,他父亲的影子在他之前写的几部小说里都能找到。用路的话说:“我爸的故事太丰富了,像盐一样撒在小说里。”
从“砖式”到“菜刀式”
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内鲁曾凭借《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的地方》)获得美国亚马逊亚洲文学排行榜第一名和严肃文学十大关注作家。但是,他心里还是有些隐藏的感情。“有一次,有人嘲笑我的三部曲是‘砖体’小说。看来砖头不要脸。我觉得如果能写出一部菜刀式的小说,可能会改变这种看法,或者只是让自己好受一点。”
《慈悲》就是这样一部带菜刀的小说。在路上,把《少年巴比伦》中的放松、野性、自由和他在《跟随她的旅程》中的出彩手法都收起来了,把父母的苦难历史写得内敛而审慎。在路上,主人公水笙的命运被写得令人敬畏。一开始,水笙的父亲和哥哥失踪了,他的生死不明。他母亲的去世使他成了孤儿。这种平凡而倔强的生活,在中国最动荡、最悲惨的50年里,努力奋斗,努力生存。路中的叙事语言极其内敛冷静,整部小说的笔触和色调几乎都是沉重而阴暗的,让人感叹父母存在的悲凉沧桑,感叹人生来之不易的平静。
内鲁说:“我想写一种中国的善良,甚至是价值观不太好的善良。”他说:“同情其实是非理性的。它不同于我们所追求的正义,但在道德上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对于这段历史,内鲁认为普通人选择了遗忘,知识分子选择了原谅,但事实上,没有人真的忘记了。
《收获》副主编钟宏明指出,《慈悲》现在似乎是私人历史。也许过一段时间,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部公共历史,只有积累好的文学作品,才能真正形成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刻理解。
同情被比作生活
小说《慈悲》出版后,好评如潮,甚至有人将其与《活着》相提并论。在这方面,内鲁透露,实际上在写作过程中有许多文本可供参考。
内鲁说:“我同意一个作家和他的上一代作家以及他周围的作家之间会有一种关联。其实这种语境关系与抄袭无关,属于继承和接受。说实话,这种继承和接受在文学中是很重要的,所有的作家都处在向上或横向学习的过程当中。他在阐述一些东西,所以他写小说《慈悲》的时候,其实借用了很多文字。包括鲁迅的《阿q正传》,包括李二的花腔对中国历史的追求态度,包括毕飞宇的小说。他的描写很好,会学写字。各种因素会造就某个作家。我不反对这种背景关系。”
《慈悲》和《活着》有什么区别?内鲁说他很难判断自己。“让文学评论家来评判这种东西吧。”。徐颖
标题:[陇文化]新作《慈悲》被拿与余华《活着》相比 路内:上下文关系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