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白毛女》:经典民族歌剧的现代化审美
本篇文章1664字,读完约4分钟
70年前,中国民族歌剧的开山之作《白毛女》在延安成功首映。70年来,《白毛女》成为广大观众艺术审美实践中长期上演的红色经典。该剧通过佃农杨白劳的父女与地主黄世仁围绕土地问题的冲突,历史地将其艺术表现转向农民和土地问题,以杨白劳被逼卖身、女儿被虐的悲剧命运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农村延续数千年的这种土地制度的残酷性和反人性,从而直指旧社会的“驱人入鬼”;然而,Xi尔最终获得解放,恶霸地主黄世仁最终受到惩罚,这不仅表明新社会的土地制度与旧社会完全不同,也使“新社会将化鬼为人”这一意气风发的主题成为亿万贫困农民的心声。在中国戏曲史上,《白毛女》是第一部能够将深刻的思想主题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结合起来的戏剧。
《白毛女》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歌剧艺术家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在音乐创作中找到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他们借鉴西方歌剧,通过主题发展来发展戏剧成熟经验;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比较中国板腔不同风格和速度的变化,有意识地继承了揭示人物复杂心理和情感层次的成熟经验,从而圆满地解决了音乐性与音乐性的矛盾。这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独特的音乐戏剧思维,是中国戏曲作曲家对人类戏曲艺术的巨大贡献,是中国戏曲史上的艺术丰碑。其艺术魅力和成功经验对此后的中国戏曲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二黑结婚》、《洪湖红卫兵》、《江姐》,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党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作品,都直接继承和发展了“白毛女”的艺术经验和光荣传统。
在今年文化部组织的新版歌剧《白毛女》中,我惊喜地看到,创作表演团队科学、艺术地回答了战争年代诞生的红色经典应该如何面对观众现代审美的重要命题。
从曾经的创作层面来看,新版歌剧《白毛女》忠实于原剧本中的主题设定、人物关系和情节结构,以及基于原音乐中“三落一落”的音乐语言和风格,以歌剧板腔作为戏剧音乐发展的主要思维,保留了原版本中所有深沉、优美、通俗的唱段, 意在表现这部经典剧的原创伟大之处,在此基础上,对剧中的一些场景和对白进行适当的删减、合并和音乐化,使剧情更加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 同时,根据戏剧冲突和人物塑造的需要,大春的戏剧得到了加重,他的戏剧动作和艺术形象也更加丰满。增加了一些重要的咏叹调(如Xi尔与大春洞穴重聚时的二重唱、二重奏),用交响-戏剧思维和手法重新编曲了管弦乐谱,充分挖掘了原版所蕴含的交响和戏剧美。
从再创作的角度来看,年轻的歌剧演员贾磊在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方面表现最好,他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在声乐方面,认真学习了郭等前辈的演唱艺术,在儿的咏叹调中体会到了浓郁的北方民歌、戏曲风格和韵味,通过细微的润色、吐字、吐字、吐气以及丰富的风格变化和节奏变化,揭示了人物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剧。在杨白劳被迫自杀前,贾磊的演唱以清纯、质朴、优美为主调,通过《北风吹》、《铁红头绳》等抒情短歌塑造了可爱的少女形象;从父亲自杀后的《哭爸爸》开始,贾磊在保持咏叹调风格和魅力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高超的发声技巧,在咏叹调中表现了悲伤、愤怒、叫喊、指责、指指点点和提问等复杂的情感和强烈的戏剧性对比。贾磊的舞台表演,在独白、对话、舞台动作和与其他角色的交流中,继承了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写意美学和虚拟表演的一系列技巧,充分调动了手眼姿态、歌唱、表演、阅读和舞蹈等。,而Xi尔的形象充满了生动的美;同时在表演中加入了真实性、生活化的元素,既有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魅力,又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因此,传统与当代的辩证融合、继承与发展应该是当代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精髓。
有鉴于此,新剧《白毛女》在延安、太原、石家庄、广州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全世界观众和同行的热烈赞扬和高度赞扬。这个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证明了国剧的经典魅力之所以能够超越时代,不仅仅是因为它诞生之初的丰富的时代内涵,更是因为它的艺术本体是否蕴含着随时代而变化的内在品质,以及后来者是否具有发现它并将其转化为当代审美对象的独特眼光和卓越才华。
人民日报(2015年12月11日第24版)
标题:[陇文化]《白毛女》:经典民族歌剧的现代化审美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