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难以忘怀的感动
本篇文章1911字,读完约5分钟
很多年前,我在外地工作的时候,听一个同事多次说,他的家乡庄浪贫瘠贫穷,人多地少,干旱少雨,山沟深,交通不便。六七十年代生活艰难的时候,人们又饿又怕。他说他从小就吃土豆,现在看到土豆肚子都酸了。
从此,庄浪在我心中有了一个模糊的轮廓。贫穷、落后、孤立是庄浪的代名词。我认真想过,在一个地方穷并不可怕。关键在于这个地方的人对生活的态度,是否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否有吃苦耐劳的天性,是否有不屈不挠的毅力。
一次偶然的出差路过庄浪,车行驶在蜿蜒的路上,目光不经意地从车窗里穿过,只看到从河滩到梯田,从坡到埂背,从山沟到梁峁...平展的露台相互重叠,爬楼梯直上云霄,造型层次分明。这不是著名的庄浪梯田吗?这就是我心目中可怜的庄浪吗?我有点迷茫。
也许是命运吧。2005年底,我来到我曾经关注的土地——庄浪工作。两件事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在感动。
一件事是看烟火表演。每年元宵节,县城都会举行烟火表演,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据说已经举办十几年了。狗年元宵节,第一次在县城看烟花表演。当晚会场人头攒动,扶老携幼,熙熙攘攘,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全市居民也不过三万多人!晚会结束后,我看到看晚会的人四面八方奔向各自的路。回去上班的路上,抬头一看,洛河南北的灯火连成几条幽龙,盘旋在山腰,一路向山顶移动。慢慢地,游龙变成了闪烁的星星,形成了特别醒目的移动景观。我很惊讶的发现,原来是附近村子里看烟花的普通人提着灯笼照亮了自己的家。刚到的时候,被庄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
另一件更让我感动的事是去年举行的五一篮球赛。来庄浪之前,听说庄浪人有热爱运动的传统。每年“五一”期间,县要统一组织举办县篮球比赛。近年来,各单位篮球队的水平越来越高。特别是去年,一些单位邀请了Xi交通大学、山东青年队等外国篮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一开始,就有人开始找熟人要决赛的票。最后一天,农村的人一大早就停止了农活,赶往县城。刚吃完午饭,温度就到了30度,离比赛还有五六个小时。观众已经挤满了本已不起眼的体育场。当大门被打开接纳的时候,忍不住感到兴奋的人冲到了门口。看着入口处涌动的人群,离入口很远的人只能踮起脚尖,不时焦急地张望。体育场附近的屋顶挤满了人,他们的头伸出每层楼的窗户。更有趣的是,一些手里没有门票的观众不顾值班警察的阻挠,干脆爬上光秃秃的墙,直接进入体育场。总之,大家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放过这场高水平的主场篮球赛。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壮观感人的一幕,我对这群可敬可爱的庄浪人,发自内心地致以深深的敬意。庄浪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们心中有一种积极的追求。被贫穷生活磨砺的庄浪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不再满足。正是这些对生活充满美好向往,不自暴自弃,乐观开朗的庄浪人,才是庄浪发展的希望。
庄浪人可以说是崇拜文化艺术的,就是不识字的农民,房子中央挂着字画。虽然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曹丽篆书,什么是细致的写意,甚至连写在上面的内容都感到困惑。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家里不挂点字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庄浪人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第一位,即使辛苦劳累也要给孩子提供教育。我翻看县志,发现庄浪人重文化,重教育,形成了传统。从20世纪40年代的“一户一蛋”办学运动,到80年代提出的“教育不差,工作不辛苦,孩子不辛苦”的口号,现在的农村孩子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上课。这是多少代人一直努力的梦想和追求。这种不满足现状的努力和不懈追求,然后,
正是因为庄浪有43万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孩子,经过几代人以龚宇宜山的形式不懈努力,庄浪才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梯田示范县”,把以前的“三润田”变成了“三保田”,成功解决了全县人民的温饱问题。
如今,徜徉在山河之间,望着青山绿水,平地新树,山野田野,到处都是欢快爽朗的笑声,新的一日游,粗犷豪放,为这片神秘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以前缺水吃饭的人,现在把天然矿泉水水源接到自家门口台阶上,家家户户吃自来水;老百姓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晴天雨天泥泞”的山间土路,现在已经换成了可以看到的柏油路和水泥路。公交车到门口,山里人一出门就可以坐方便的公交车;在关山生活了几代的人终于搬出了关山林区,搬到了一个交通便利的新农村,开始了期待已久的新生活。
穷的时候想想改变。改革开放后开始往西出口走的庄浪人,一直对水土养一人的现状感到不安。虽然他们脚下是梯田,但他们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群山,对准了山外的城市。他们把勤劳正直的庄浪人的优良传统带到大江南北,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这些南游北游的农民也出国赚外币,把“梯田人”的劳动
不放弃生活,生活就不会放弃你!这就是和蔼可亲可敬感动我的庄浪人的启示!
标题:[陇文化]难以忘怀的感动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陇文化]故乡新景
下一篇:[陇文化]过个“三八” 短信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