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文化]【印象陇原】峡口读古
本篇文章2118字,读完约5分钟
冬天的清晨,天气寒冷但阳光明媚。我早就向往过峡口之旅,尤其是古色古香、古雨古色、古色古香的人、古迹、古歌、古调、古情、古意,这些都变成了古色古香的风景,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细细品读。
沿着河西古道向西,进入山丹县,你会看到一段沟丘和断壁蜿蜒曲折,断断续续地躺在平沙荒野上,时而在山沟里翻滚延伸,时而延伸到白色的雪原。312国道和兰新铁路贯穿其中,将古老厚重的历史与千变万化的现实连接起来,是汉明长城的遗存。站在老君乡附近金山封闭的古烽火台上,环顾四周,近200公里长、保存完好的海明长城脉,一目了然。
据一位知情人士解释,汉朝长城之所以建成一个长长的完整的防御工事,是因为山挡住了它,河挡住了它,挖出来的土堆在壕沟南侧形成斜坡,辅以烽火台和屏障。明代长城是用黄土夯筑而成,以土夯筑的高墙为主体,由墙、墩、垒、堡组成。如果用厚重的历史来算一笔账的话,汉朝修建的塞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1年的丁原六年。
汉元狩二年(121年前),武帝两次派霍去病到河西作战,同时在河西设四郡,从内地移民屯兵,发展农业。为了维护边境安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丁原六年,达汗田字首次在河西修建了关城、赛苑、冯硕。明朝为了巩固北方边境,防止蒙古铁骑南下骚扰,于公元1369年花费近200年修建了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而甘肃西部的嘉峪关到明长城则是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以后修建的。汉朝的长城,明朝的长城,都是封建帝王保护领土,保护人民不受外族侵略的军事工具。而悠久的历史恰恰抹杀了其独特防御工事的伟大,只让古老而不完整的城墙越来越薄,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甚至游客前来考证、观光、朝圣,以至于在山丹新和驿馆附近的长城脚下修建了一座古朴而独特的长城文物展厅,供人们认识历史、品味古文化的积淀。
古长城的尽头,南面是阎志山,北面是龙首山,两峰相对,中间是一个石头峡谷,东面是永昌和武威,西面是山丹和张掖,有车不并排,马不双的趋势。自古以来就是西域咽喉,镇守甘肃、凉州,正宗兵家争关。附近还有军事设施和用石头砌成的工事。由于地形的珍贵,无数诗人和官员被吸引来吟诗叹险。因此,超越中国的唐代陈子昂峡口的吟诵,以及明代张凯的诗《石峡口山》都流传下来了。
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刑事司法局鄢陵县的学者陈明来到河西军事站。当他经过石头峡谷的关口时,他对险峻的地形印象深刻,于是他高兴地努力锁定和控制金川,并命令工匠们把它刻在峡谷东侧的岩壁上,以使它被铭记千古,他没有白去石头峡谷。如今的石峡口早已失去了喉咙和守护它的危险。经过几千年的烈日和风雨侵蚀,蓝灰色的鹅卵石变得更暗、更光滑。但在锁控金川石雕下,隐约可辨,引人注目,还有一块石碑,介绍了石雕的起源。这座石雕,与石碑相连,成为石峡口古老而又现实的灵魂,可以作为游客拍照的背景,让人频频造访,一次又一次出道。
从北到南连接童鸣长城和石头峡谷口的是下口关古城,位于山丹县东南42公里处。古城方,南北门,砖门。古城应该和明长城同时修建,城市东北角正好和明长城相连。古城中心有清代修造的关帝楼,楼东南的关帝庙里有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竖立的石碑,上面记载了屯兵、加工火药、收粮收草等重要事情。所以古城是明清时期军用火药的加工基地。可惜关帝庙已经不存在了,代替了峡口村小学。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用土夯筑的城墙几乎全部被毁,翁城也没了。高大坚固的长城和雄伟的古城只保留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要不是不完整的北门和临街建筑,这里也不会有古城的痕迹。而且北门两侧的一些大型青砖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建造房屋墙体的建筑材料。他们散落在每个家庭的墙上,他们看起来悲伤和无助。他们只能把过去的荣耀和伟大单独告诉不断变化的历史。
穿越过街建筑,贯穿北门线,遥相呼应,陈旧寒酸,不成体统,只留下风雨中摇曳的古朴老木框架。建筑下的古道,至今仍起着沟通过去和未来的作用。一方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另一方面也让守护古城的现代人走出古城,穿越沙漠,走向祖国的山河。带回南方的春风,东方的旭日,甚至亚欧大陆的丰富信息,促使生活在古城里的人们努力工作,迈着沉重的步伐向上跳跃。于是,峡口新村初具规模,高标准小康住宅在建设新农村的号角中一个个崛起。
踏入古城,历史悠久的古韵似乎已经很久了。胡天汉赛的狼烟,火药爆炸的硝烟,生锈的盔甲,再加上古长城上的垛口,都在转瞬间变成了历史故事,供老人们边吸边吸着饭后的香烟津津有味地讲述。从巷子深处传来的,不再是《胡家十八拍》的哀怨声,而是《常回家》的甜美歌声。当地乡政府在通往古城的道路两侧一定距离竖起巨石阵,用工匠凿石面,将从四面八方收集来的当代名人书法,如甘梁古道沙漠中的宏伟古城,刻在石碑上,不知不觉间又竖起了一片新的碑林,上面有500多处石雕。也是因为日益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张掖市文联才在夏口村新建的文化室门口上方挂了一个文艺收藏基地的招牌,无形中为夏口古城的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些分量。这些都是几千年积累酝酿的古城古韵新声。如今,它们有力地呼应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强烈声音,不可避免地向广阔的土地漂去。
热线:0931-7550315编辑热线:0931-8151739电子邮件:mrgstx@163
标题:[陇文化]【印象陇原】峡口读古
地址:http://www.huarenwang.vip/new/20181024/11.html
免责声明:甘肃经济信息网是一个为世界华人提供甘肃省本地信息资讯的门户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甘肃经济信息网的小编将予以删除。